2022-06-13 15:25:17來源:陜西發布
??6月10日
??陜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
??介紹陜西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進情況
??——信用法制建設再獲突破。繼2012年出臺全國首部地方性信用立法——《陜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條例》之后,陜西省又一部綜合性立法——《陜西省社會信用條例》于2021年11月26日經省人大常委會高票通過,并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制定出臺《陜西省“十四五”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政務誠信水平顯著提升。在公務員錄用、調任人選和事業單位統一招聘、自主招聘人選中開展社會信用記錄查詢。深入開展政府機構失信問題專項治理和“征信修復”亂象整治,常態化開展政務誠信監測評價,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全省10個設區市和107個縣(市、區)進行政務誠信評價。
??——信用監管改革深入推進。制定出臺《陜西省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實施方案》,衛生健康、交通運輸、消防安全、家政婚姻、養老服務等多個領域已出臺或正在制定相關信用管理制度。安康市在城市管理、郵政快遞、政府采購等領域建立了事中事后分級分類監管機制,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彰。
??——信用平臺網站擴能提質。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陜西)已實現與46家省級單位業務系統和12個市(區)信用平臺的自動化對接,榮獲2021年全國省級“特色平臺網站”稱號。加強自然人基礎信息、社保信息、煤炭中長期合同履約信息等信用信息歸集,各類信息數量突破6億條。
??——信用應用場景不斷創新。大力推廣“信易貸”模式,完成陜西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秦信融”平臺)升級改造,平臺入駐金融機構99家,緩解了部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融資服務、農產品質量、調解催收等方面的9個應用場景在全國第三屆新華信用杯典型案例評選中獲獎。
??——信用示范創建成效明顯。延安市成為西北地區唯一的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延安市寶塔區、榆林市榆陽區、西安市高新區、銅川市宜君縣成為全省首批信用建設示范縣(示范園區),各市(區)全國城市信用監測排名逐年提升。
??下一步,加快推動陜西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重點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第一,以信用立法為契機,全面提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范化法治化水平。
??1、著重做好《陜西省社會信用條例》《陜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條例》的釋法工作。高度重視行業和地方立法,持續推動更多信用約束措施進入相關專項立法和地方性立法。
??2、加快配套制度的制定出臺,制定公共信用信息服務規范,完善信用修復管理制度,創新信用服務業扶持政策。
??3、進一步規范政策文件制定程序,依法依規開展政策修訂、文件廢止等清理規范工作。
??第二,以數據治理為重點,進一步優化完善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和服務機制。
??1、持續完善省市兩級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信用門戶網站建設,優化提升數據歸集和應用服務功能。
??2、實行公共信用信息目錄管理,加大重點人群、重點單位、中小企業融資服務、政務誠信等信用信息的歸集力度,不斷優化歸集方式,實現數據數量質量雙提升。
??3、積極培育、發展現代信用服務業,引導市場主體將信用作為市場資源配置要素,推動公共信用信息有序開放。
??4、持續開展信用服務機構失信問題、“征信修復”問題等專項治理工作。
??第三,以信用監管改革為抓手,更加充分發揮信用建設支撐作用。
??1、推進政務誠信建設,健全政務誠信監督管理制度,完善政務誠信檔案,常態化開展政務誠信監測與評價。
??2、深化商務誠信建設,以提升信用管理能力、防范信用風險為重點,建立健全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信用管理制度,增強市場主體法治意識、契約精神。
??3、加強社會誠信建設,以社會成員和重點職業人群信用建設為重點,在社會治理中推動信用管理方式創新,推廣和使用職業信用報告。
??4、強化司法公信建設,推動司法機關嚴格公正司法,體現社會公平正義。
??5、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建立信用監測預警機制,推行信用承諾制,依法應用信用信息。
??6、大力推進分級分類監管,在食品藥品、生態環境、工程質量、安全生產、消防安全等行業領域開展信用監管創新示范工程。
??第四,以教育宣傳為載體,進一步加強信用軟環境建設。
??1、強化試點示范和創新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延安市首創首成的創建經驗和帶動作用,以務實管用的措施和爭創敢創的決心,抓好各級各類示范創建工作,構建政企共創、多級聯創、同步提升的推進態勢。
??2、建好用好陜西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專家智庫,加強對基層和一線工作人員的培訓指導,不斷提高信用工作干部隊伍理論水平和實務能力。
??3、加強誠信文化建設,大力普及信用知識,廣泛開展誠信主題宣傳活動,全面構建信用管理者依法、從業服務者懂法、社會參與者守法的信用法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