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9 09:50:29來源:中房網
??以下為精彩發言
??自2021年集中供地以來,市場持續低迷、企業資金承壓下,土拍熱度也一路下行。
??除城投不斷的在各地“托底”外,頭部的央企以及地方國企幾乎“全年無休”。雖然受制于行業環境整體下行,投資力度較往年大幅下降,但央國企依舊是土地市場的主力軍。相較之下,民企在這一波行業調整中受影響程度最大,高周轉、高杠桿下自身經營出現問題,現金流的緊缺讓大部分企業投資停滯。
??今年2月剛過去的土拍中,部分城市呈現熱度回升的情況。本次直播將圍繞企業投資新的格局變化、近期集中供地解析和后市土地展望進行分享。
??01
??集中供地以來投資新格局
??自集中供地以來投資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有市場變化的原因,更有企業自身經營的原因。那么在企業投資端產生了哪些格局及變化呢?
??整體變化概覽
??從集中供地的熱度來看,從2020以來每一批次的集中供地整體熱度一路下滑,從溢價率也可見一斑,整體溢價率在6.2%,2021年8.3%,2022年則降至3.6%。整體溢價率較高的城市如重慶、杭州、廈門、深圳、寧波、合肥等,溢價率在9%以上,其中也有不同,比如重慶、杭州、廈門的高溢價率源于第一批次的溢價率高,特別是重慶達到38.9%,畢竟第一輪沒有限價。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2021年到2022年,幾乎每種類型的企業在22城市的整體溢價率都有下滑,也說明市場整體熱度走低,地方國企、央企整體溢價率高于城投及民企,尤其地方國企整體溢價率近10%,央企達到7.3%。在市場較差的時候幾乎都是城投在托底,城投整體溢價率是1.6%,相對而言民企在個別城市有高溢價率,如深圳、廈門、寧波、上海、杭州等地,說明本土民企對于優質地塊有一定拿地的能動性。從溢價率來看,各類型企業在杭州、合肥等城市拿地動能較充足。
??從企業拿地表現來看,央國企是主力,城投“托底”占比近五成,民企可謂暫別土地市場。從2021年第二批以來,央國企在每一輪集中供地都占有一定份額,而城投拿地金額占比維持在30%以上,可見城投一直都是托底主力軍。不同的企業投資差異明顯,央國企在三季度之前拿地力度相對強勢,三季度之后鑒于補倉需求的完成拿地動作暫緩;地方國企波動較大,自2022年以來拿地占比一路下滑,一方面存在資金壓力,另一方面市場轉變地方國企對當地市場更為敏感。
??從企業拿地金額排行來看,投資高度集中在央國企,且內部極劇分化:拿地金額TOP5央企占據了集中供地以來60%的地,保利發展、華潤置地、招商蛇口、中海地產、中國鐵建這五家企業連續兩年鎖定前五,只有排名的變化;地方國企也同樣呈現投資高度集中的狀態,其中綠城和建發拿地金額超過千億,建發在福州、廈門拿了近17塊,在上海、杭州也有10宗土地入賬;拿地金額兩年超過500億的地方國企占整體地方國企拿地的56%。盡管央國企是土地市場主力,投資的集中度依然在少數幾家企業。
??三種類型企業在集中供地中的變化
??從央國企投資策略及地塊選擇來看,央企2021年在7%、2022年在5%,地方國企2021年13%、2022年在6%,明顯可見,央企投資更穩健,從盈利空間、拿地地價房價比也可看到央企更注重成本占總價的比例。此外央企聚焦一線投資,拿地TOP5房企拿地城市分布涵蓋所有一線城市及南京;而地方國企則更注重“大本營”城市或深耕區域的城市,地方國企拿地城市排名第一的是杭州,且在區域深耕的加持下項目盈利空間逐步提升。
??民企在過去的集中供地中,投資幾乎暫停,僅覆蓋大本營區域,包括過去的拿地大戶碧桂園在集中供地中也鮮有現身;從每一批次民企拿地金額TOP10統計可見,拿地金額逐輪遞減,到2023年第三批已經不足250億,能在土地市場持續出現,且能保持拿地連續性的也僅有龍湖、大華、濱江、偉星等少數財務狀況相對較好的企業。第二個是民企會越來越多考慮市區地塊,如濱江在南京、寧波拿地均在市區,龍湖進入16城且在杭州、重慶、合肥、蘇州等地均選擇了市區地塊。可見在生存環境較差的情況下,能夠拿地的民企會選擇把錢花在刀刃上。
??民企在政策寬松下市區高性價比地塊更關注。從建面及拿地金額分布可見民企過去兩年拿地更集中在郊區,2021年民企在市區拿地金額占比48%、2022年達到53%,一方面反映出民企越來越關注優質的、安全性更高、風險更小的地塊,另一方面從側面印證自2022年開始部分城市供地結構,增加市區的供地量。大部分民企能保持一定的盈利空間,特別是在上海、深圳、北京、廈門等地民企拿地的盈利空間更為充足。
??城投在集中供地中是托底主力,半數的地塊被城投所得,從2021年起城投拿地金額均保持在30%以上,其中第五、第六批次參拍城市較少,而城投依然是托底角色,第五批拿地金額占比53%,第六批46%。2022年城投拿地金額、建面等占比46%、58%,比2021年增加了15、20個百分點,可見即使在政策不斷寬松下市場依然較冷,需要城投托底。城投拿地幾乎沒有溢價,在大部分城市均以底價拿地。從拿地企業分布可見,地方軌交與傳統城投拿地力度較大,此二類占整個城投拿地20%-30%。
??城投拿地以郊區為主,2022年城投郊區建面53%,在部分城市如合肥、蘇州、鄭州、沈陽等城投在市區拿地占比較高,主要因為這些城市供地結構更偏向市區導致。從溢價情況和盈利空間情況來看,城投仍有一定盈利空間,可實現“薄利多銷”,但開工率低,2021年城投開工率38%,2022年只有8%,薄利易被蠶食,從開工能力和開工意愿看城投都不高,且大大低于整體的開工率。
??02
??2023年集中供地解析與展望
??2023年以來,已有四、五個城市完成了首批土拍。集中供地在政策有變化:其一,提前三個月公布擬出讓地塊信息,給房企留足投資研判時間以及合理分配投資金額、完善投資策略;其二,公開擬出讓地塊詳細清單,促進土地市場進一步走向公開化、透明化。在供應地塊上也誠意滿滿,比如重慶在今年第一輪供地前公開的供地情況“近郊板塊占比68%”,長沙計劃“核心主城區供地大幅增加,遠郊占比偏小”,合肥則計劃“首輪不限價、精裝”,因此今年在政策端,地塊本身的政策附加條件及優質性都有提升,希望企業能夠進入土地市場,穩住土地市場。
??從開拍城市來看,城市間熱度存在分化,北京比較平穩,而杭州、蘇州則呈現非常火熱的態勢,引來諸多房企參拍,三地土地溢價率均超過7%,相較之前可謂大幅提升,是土地市場逐步回暖的一個信號。
??城市間熱度分化,城市內部板塊之間分化,企業拿地也存在分化,規模民企呈現弱復蘇,比如杭州土拍本土民企如濱江、興耀等有一定占比,但在北京、蘇州依然是國央企的天下。從2月拿地金額各類企業表現可見,盡管民企拿地金額占比達到30%,但大部分集中在新創建或本土規模較小的企業,主要受到現金流及整體市場回暖的限制。
??2023年2月土拍呈現一定熱度,京蘇杭等多宗地塊觸頂成交,主要還是因為城市推出的地塊足夠優質,因此優質地塊依然是今天土地市場吸引企業參拍重要的推手。
??整體而言,今年上半年投資壓力依然較大。央國企依然是整個土地市場的主力,包括資金穿越周期的能力,以及開發進度及成本管控上遠遠領先于其他房企,且對優質地塊的投資意愿也更高,在核心城市因為地塊總價較高,也只有央國企能夠參與到土拍之中,同時這些企業信用背書較高,對今后銷售也起到正向作用。城投托底壓力較大,將逐漸推出核心城市土地市場,近兩年已拿了近五成的地,且開工意愿低,開發能力弱,負債壓力不比房企小。民企雖有拿地意愿,但受制于資金、保交付等壓力,大部分爆雷民企喪失拿地能力,部分如濱江、龍湖等財務優質、區域深耕的民企拿地意愿及能力都是民企中的排頭兵,受到去年年底三支箭利好的民企有補倉動力。
??而市場是否能延續熱度,仍要看未來當城市減少優質地塊供給,普通地塊是否能激起房企投資積極性,當然這也與市場回暖程度積極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