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李葉 2024-07-09 08:39:11 來源:中房報
??又一知名老牌房企宣布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
??7月7日晚間,格力地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力地產”)發布公告稱,擬對原重大資產重組方案進行調整并申請撤回原重組方案申請文件。
??根據格力地產公告,經初步籌劃,基于公司逐步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實現主業轉型的整體戰略考量,調整后的方案為:上市公司擬置出所持有的上海、重慶、三亞等地相關房地產開發業務對應的資產負債及上市公司相關對外債務,并置入珠海市免稅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不低于51%股權,如存在估值差額部分將以現金方式補足。本次交易不涉及上市公司發行股份或配套募集資金的行為。本次資產置換涉及的具體資產范圍尚需進一步協商確定。
??格力地產提交首份重組草案的時間為2020年。
??按照原重組方案,格力地產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珠海免稅集團100%股權,后向戰略投資者配資不超8億元。遺憾的是,隨著原董事長魯君四的案發,格力地產收購珠海免稅集團被按下暫停鍵,直至2022年12月才宣布重啟。如今,據首次披露交易初步意向已過4年,而行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比可見,這份新的重組方案最終方向大改,降低了對珠海免稅集團的購股比例,并選擇置出房地產業務。
??7月8日,中國房地產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格力地產董事會秘書處,工作人員表示,這是公司基于重組做的戰略規劃和資產置換。此次置換是將部分房地產開發業務置換出去,把珠海免稅集團不低于51%的股權置換進來。重組完成以后,公司將實現從以房地產為主業向以免稅業務為主導的大消費為主業的轉型。
??對于這次重組,資本市場給出了正向反饋。7月8日,格力地產開盤漲停,截至收盤,報4.96元,上漲9.98%。
??為何退出主營業務?
??官網顯示,格力地產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以房地產業、大消費產業、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為發展核心的集團化企業。
??據格力地產年報,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47.32億元,同比增長16.95%。同期,房地產開發業務的營業收入為42.33億元,占營業收入的89.45%,仍是公司營業收入主要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高占比的業務并沒有帶來相應的凈利潤增長。2023年,格力地產歸屬母公司凈利潤虧損約7.33億元。在2022年,格力地產歸屬母公司凈利潤錄得虧損26.84億元。
??對于利潤的下滑,格力地產在2022年年報中曾表示,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為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及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下降。其中,資產減值準備17.68億元,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下降5.36億元。
??原先的優勢業務,或許正成為企業的負累。
??“近年房地產市場持續深度調整,促使多家上市公司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 對于格力地產的轉型,某機構企業研究總監劉水向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分析,根據機構統計,2022年TOP100房企銷售額同比下降41.3%,2023年同比又下降17.3%,2024年上半年同比再下降41.6%,房企銷售業績連續劇烈下滑,房地產市場持續深度調整,上市房企背負較大業績經營壓力。根據最新的規定,?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連續3年虧損,?那么它可能被實施ST(?特別處理)?措施。為轉型發展,減輕償債壓力及經營業績壓力,?上市公司調整發展戰略,主動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如近期華遠地產、美的置業把房地產開發業務出售給控股股東,保留物業管理、商業管理、建設管理等輕資產業務。
??“格力地產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置入珠海免稅集團,有助于公司轉型發展及提高公司可持續經營能力。”劉水表示,且格力地產經營面臨壓力,已連續第2年虧損。標的資產珠海免稅集團的置入有助于實現上市公司主業向以免稅業務為主導的主業轉型,提升上市公司資產質量和盈利水平。
??免稅業務能否完全替代格力地產的房地產開發業務?
??珠海免稅集團官網顯示,公司始建于1980年,前身“拱北免稅品商店”是國內最早一批經國務院批準開展免稅品銷售的國有獨資公司。現已形成以免稅業務為核心,涵蓋口岸免稅、多元商貿、跨境商務、口岸經濟、商業綜合、線上渠道的綜合投資開發業務體系。在國內共有二十多個陸路口岸和機場口岸的出入境免稅店,其中拱北口岸免稅店是目前國內單店面積最大的陸路口岸免稅店。
??就格力地產披露的珠海免稅集團2021年度、2022年度及2023年度模擬財務報表審計報告看,珠海免稅集團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7.76億元、16.38億元、22.8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6.04億元、3.17億元、6.6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格力地產“官宣”重組交易進展前,已有“資本老玩家”大幅增持其股票。
??4月29日,名為馮駿駒的投資者在格力地產的持股比例一舉增至1.13%,持股比例超過了香港結算,躋身格力地產第二大股東之列。4月1日,南洋投資董事長邵雨田也增加了對格力地產的持股比例,目前持股0.32%。
??這些“資本老玩家的”增持,一定程度上為格力地產轉型釋放了積極信號。
??已有3家房企“退房”
??4月以來,已有3家老牌地產企業宣布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這包括此次調整業務的格力地產,并在此后迎來股票上漲。
??4月26日,沉寂多年的華遠地產向市場拋出一則重磅消息,公司將退出房地產行業。
??根據其發布的公告,華遠地產擬將公司持有的房地產開發業務相關資產及負債轉讓至控股股東華遠集團,本次交易擬采用現金方式,不涉及發行股份。華遠地產目前的主營業務為房地產開發與銷售、租賃。交易完成之后,華遠地產將聚焦于代建、酒店經營、資產管理與運營、物業管理、城市運營服務等業務,實現業務的戰略轉型。
??對于華遠地產的決定,盡管行業內多有唏噓,但資本市場似乎給出了正向反饋。
??5月7日,華遠地產發布股票交易風險提示公告稱,華遠地產股票在連續3個交易日(4月26日、4月29日、4月30日)的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過20%。5月6日,華遠地產的股票價格繼續漲停,收盤價達1.52元/股,與4月25日的收盤價1.12元/股相比,累計漲幅達35.71%。
??6月23日,美的置業發布公告,建議向公司股東實施建議分派,公司擬將房開業務進行內部重組,由私人公司持有該業務,同時組建私人公司集團,接著通過實物分派私人公司股份的方式將私人公司集團從本集團剝離。
??美的置業提到,把房開業務從集團剝離將可減少集團的負債和與房地產開發業務的重資產屬性相關的信用風險,并為股東提供變現其在本公司部分投資的選擇權,減少其與公司股份相關的房開業務投資風險。
??宣布剝離房地產開發業務后的首個交易日,美的置業股價暴漲近70%,創階段高點。
??“剝離重資產開發業務,是甩掉重資產包袱的一種選擇,企業保留輕資產業務,聚焦資源和精力發展轉型為服務型公司,在業務上‘去重取輕’,在財務上也有利于‘輕裝上陣’,降低杠桿率及負債水平,減輕償債壓力,增強抗風險能力,助力企業穿越周期。”劉水認為。
??劉水預判,后期還會有其他上市公司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房地產市場市場深度調整,房企背負較大經營業績壓力,企業對房地產發展前景研判不樂觀,一些上市公司謀求轉型發展及提高經營質量,還會有其他上市公司主動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
??除了剝離房地產,格力地產股票的上漲還被認為與免稅概念有關。
??消息面上,審計署在《國務院關于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提出,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正在謀劃中,其中消費稅改革備受關注。據悉,在我國四大稅種中,消費稅是唯一尚未實行央地共享的稅種,因此在新一輪改革中被給予厚望。而消費稅的改革預期催生出免稅店概念的活躍。
??在此背景下,轉向免稅業務的格力地產未來發展走勢變得更加值得期待。
盤活國企存量土地獲300億元資金支持
2024-07-08以市場化方式推動傳統國有企業土地資產高效利用。半年盤點|土地市場全面縮水 局部點狀火熱
2024-07-05預計下半年延續低溫運行。百強房企6月業績環比漲超三成,投資仍未見起色
2024-07-04單月銷售業績改善,投資意愿保持低位。年內超10城出臺購房、租房落戶政策
2024-07-01落戶放松將成為趨勢。如何盤活閑置存量土地?自然資源部出臺18條新政
2024-06-28鼓勵開發,促進轉讓,規范收購收回。北京購房政策再優化: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降至20%
2024-06-27住房需逐漸釋放,市場企穩可期。主管部門:保交房是當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首要任務
2024-06-26保交房政策節奏加快。2024年五月房地產大事件盤點
2024-06-25回顧,是為了更好的前行!
- 2024-07-08 11:38:33
- 2024-07-08 10:22:31
- 2024-07-08 10:19:24
- 2024-07-08 10:15:14
- 2024-07-08 10:12:25
- 2024-07-08 10:05:36
- 2024-07-08 10:02:55
- 2024-07-08 09:48:08
- 2024-07-08 09:46:46
- 2024-07-08 09:36:49
- 2024-07-08 09:32:45
- 2024-07-08 09:30:00
- 2024-07-08 09:29:33
- 2024-07-08 09:26:43
- 2024-07-08 09:24:43
- 2024-07-08 09:20:59
- 2024-07-08 09:18:44
- 2024-07-08 09:18:37
- 2024-07-08 09:16:07
- 2024-07-08 08:57:36
- 2024-07-08 08:52:16
- 2024-07-08 08:47:44
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
(2023-02)1571.9點
- 0.13%
- -0.91%
日期 | 指數 | 環比 | 同比 |
---|---|---|---|
2023.01 | 1569.9 | -0.97% | -0.14% |
2022.12 | 1572.1 | -0.92% | -0.11% |
2022.11 | 1573.9 | -0.12% | -1.08% |
2022.10 | 1575.8 | -0.20% | -1.01% |
2022.09 | 1579.0 | -0.02% | -0.87% |
2022.08 | 1579.3 | -0.04% | -0.62% |